業界期待已久的新一輪醫保藥品準入談判將于不久后正式公布結果。有報道顯示,這場史上“最貴”的醫保談判涉及70多家藥廠的150多個藥品,治療領域涵蓋癌癥、罕見病等重特大疾病,以及丙肝、乙肝、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國家醫保局在此前曾多次強調,2019年醫保目錄調整將以“補齊短板保障”為原則,優先考慮國家基本藥物、癌癥及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慢性病用藥等類別。而這其中,最受產業關注的莫過于多款重磅抗癌藥的醫保談判情況。
抗癌藥進醫保是民生
作為癌癥大國,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抗癌負擔日益加重,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走高。預見癌癥防治形勢日趨嚴峻,近年來我國醫藥衛生政策不斷地在向抗癌藥物傾斜,從國家高層在會議中多次傳遞出的信息便可見一斑。抗癌藥進入醫保,切實降價惠及患者,已上升為國家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
為減輕廣大患者特別是癌癥患者藥費負擔并有更多用藥選擇,2018年4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使我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同時較大幅度降低抗癌藥生產、進口環節增值稅稅負。
無獨有偶,在2018年6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家高層亦表示,“新一屆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切實把抗癌藥價格降下來。”同年10月24日,國家高層在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報告時要求加快抗癌藥醫保準入談判,最大幅度降低藥價。
在國家政策的持續推動下,17種談判抗癌藥品在2018年10月被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范圍,其中包括12個實體腫瘤藥和5個血液腫瘤藥,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與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藥品的支付標準平均降幅達56.7%,比2017年46%的降價幅度更是多出一截。
據權威統計,截至2019年上半年,17種國家醫保談判抗癌藥累計報銷31.82萬人次,報銷金額19.63億元。國家醫保局方面表示,未來將繼續推進國家醫保談判抗癌藥在醫療機構的配備使用工作。隨著國家政策的重視和相關部門的迅速推進,近年來抗癌藥物的可及性在不斷提高,眾多癌癥患者也因此享受到了政策帶來的紅利。
醫保助力患者用藥可及
抗癌藥納入醫保直接受益的毋庸置疑是患者。以非小細胞肺癌進口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片)為例,在2017年的價格為每盒2358元,而2018年進入醫保后患者只需支付950元便可以使用該藥,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用藥可及性。
但對于高價抗癌藥是否需要進入醫保,目前業界存在不同聲音,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占用太多醫保基金、可能被濫用等方面。針對產業現存的顧慮,有專家表示,“保險本身就是一項共濟制度,具備分散風險的能力。群眾參加醫保本來就是為了借此分擔疾病造成的不可預知的風險,他們有權利得到醫保的救濟。在目前我國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還未健全的情況下,此刻便是彰顯醫保‘保基本’核心原則之時。”
官方數據顯示,我國醫保基金在2018年共支出1.76萬億元,平均每季度支出4400億元。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即使忽略醫保基金每年支出的增幅,以及上半年支出高于下半年的規律,靶向藥也只占醫保支出的0.24%,很難說靶向治療的癌癥患者‘擠占’了其他非腫瘤患者的醫保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與占用醫保資源相比,藥品濫用方面確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各類抗癌新藥相繼獲批,尤其是在腫瘤免疫治療大熱的形勢下,有專家提醒患者及其家屬,“對藥物要有冷靜和清晰的認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在恰當的時機選擇使用一些高價抗癌藥物進行治療,而非一味隨波逐流求新、求熱。”
而在臨床端,上述專家亦建議,“醫療機構要根據療效和患者情況做好藥品使用的管理工作,規范藥物在臨床前線的使用。每一位參加醫保的患者都應該平等地享受醫保所帶來的保障,在醫保制度的助力下延長生命長度。”
談判合理讓步,實現多方共贏
在這場談判中,相關藥企高漲的熱情似乎讓今年北京冬天不再寒冷。但既然是談判,就意味著會有成功與失敗,價格能夠達成一致是這場談判的關鍵所在。有業內人士指出,進入醫保與否主要是企業根據藥物經濟學和自身發展戰略的利弊權衡,如若能夠承受醫保要求的降價范圍,企業和產品都能夠享受到進入醫保目錄所帶來的“隱形福利”。
對國家談判準入的產品而言,不僅可以在政策層面擴大產品的市場影響力、推進醫院準入,還將進一步推進產品的臨床應用,這對后期臨床指南及使用規范的制定起到巨大的例證和示范作用,在未來全面推開的DRG打包付費中占據絕對主動位置。與此同時,價格上的優勢有助于迅速擴大市場份額,從以往國家談判產品的市場表現便可看到“以價換量”的顯著效應。
而站在企業角度,在國家提倡創新創制、發展國內標桿企業的時代背景下,醫保談判成功對擴大本土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大有裨益。在提升社會、專家對企業和產品認可度的同時,也將極大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有業內人士指出,國談成功的諸多益處將為后續多項工作的開展帶來便利,比如在新適應癥擴增的醫保準入工作上,相較于其他未成功準入的同類產品顯然具有先發優勢。
在這場醫保談判的降價幅度上,業界還需靜待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最終結果。有專家坦言,一個新藥研發眾所周知將耗費超過10年時間和10億美元的成本,但同時也伴隨著極高的研發失敗風險。“從藥企本身來看,創新藥物在短期內進行主動降價是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企業有合理回報才有持續創新,產品進入到國家醫保惠及患者的同時,亦應該讓企業享受到一些合理回報,形成良性循環,創新方能持續。”
前路漫漫,抗癌藥物的研發和普及之路注定了不會是一條康莊大道。當更多創新藥企為中國患者帶來更多更好的國產創新腫瘤藥,我們相信,前路已經看見光芒。
(來源于:醫藥經濟報)